免费下载书籍地址:PDF下载地址
精美图片

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-同里书籍详细信息
- ISBN:9787514010428
- 作者:暂无作者
- 出版社:暂无出版社
- 出版时间:2017-04
- 页数:190
- 价格:37.30
- 纸张:胶版纸
- 装帧:平装-胶订
- 开本:16开
- 语言:未知
- 丛书:暂无丛书
- TAG:暂无
- 豆瓣评分:暂无豆瓣评分
寄语:
鲜活多元 景社合一 宜居同里留存千年故事 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 小巷深宅人间情味在 中国国家地理解读水乡富土 以自然之名珍藏古典江南
内容简介:
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,自然环境优美,人文气息浓厚。《同里》一书通过“地”“道”“风”“物”四个板块的逻辑,以独特的视角梳理了同里镇的文化、地理、民俗、美食等内容,面向热爱地理文化的旅行者等人群,图文并茂。
书籍目录:
地
010 一个水乡富镇的诞生 许君达
道
040 时代弄潮者的同里 许君达
052 沈氏:一个地方望族的历史记忆 谭伟桐
058 同川学堂与丽则女学:崇文重教传统下的教育革新 梁珊珊
070 陈去病与南社:一个源出同里的革命者 沈燕
087 水乡空间,看得见的遗风 吴怡婧等
风
134 舟来船住,方为水乡 雷虎
140 宣卷之外,依稀戏中 雷虎
144 每个水乡人,都会回唱小调 雷虎
150 隐于同里的潘木匠,想让每个人带走古镇一扇窗 雷虎
160 为摄影痴狂的老同里人 张建设
170 私家厨房中的新同里人 许君达
180 隐庐:一所老宅的旧貌新生 雷虎
190 同里家事 余嘉
物
204 格物水乡 陈伊功
220 半日·食令 陈伊功
228 味觉记忆 陈伊功
作者介绍:
于威达(主编)
于威达,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硕士毕业,参与策划《风物中国志•长泰》。
出版社信息:
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,正在全力查找中!
书籍摘录:
暂无相关书籍摘录,正在全力查找中!
在线阅读/听书/购买/PDF下载地址:
在线阅读地址: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-同里在线阅读
在线听书地址: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-同里在线收听
在线购买地址: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-同里在线购买
原文赏析:
暂无原文赏析,正在全力查找中!
其它内容:
编辑推荐
鲜活多元 景社合一 宜居同里留存千年故事
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 小巷深宅人间情味在
中国国家地理解读水乡富土 以自然之名珍藏古典江南
书摘插图
前言
序言:寻一个鲜活、多元的宜居之所
撰文
/
于威达
想要寻找一地的文化源头,追溯人口的构成往往是条捷径。通常,人的来源、身份,是塑造地方文化为直接的因素。倘若此刻再追问一句,人为何来,来的又为何是这些人,这时便有一条可供理解的脉络,从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显露出来。
同里旧称
“富土”,先秦时就已成集市,至宋代正式建镇,并改称“同里”。在自然条件优越、农业兴盛的江南水乡,市镇一级的区域,曾是不少拥有大量田产的地方大族的集聚之所,这在建炎南渡(
1127
)后尤为明显。至明代中晚期,全国土地兼并日益剧烈。嘉靖年间(
1522
—
1566
),白热化的兼并使同里的人口总量减少到了万人以下,同时却继续强化了同里大户的数量和规模。反观同里自身特殊的地理条件:过去陆路难行,对外只通水路,一般规模的战乱、动荡,都难以殃及此处;每到这样不安分的年代,官宦富贾们便携妻儿老小,带着毕生家产避乱至此,从而在同里人口分布的原有特征上,涂抹上了更浓重的一笔。
官宦、富贾,再算上镇上拥有大量田产的
“不在地主”,构成了旧时主导同里走向的人口,而这三个身份,也往往集于一身。据说新中国成立前,全镇两千多户人家中,这样的人家足足占了五百多户。
避乱自然是不得已之举,可不曾想这避乱之所,却也给了官宦、富贾、地主们更多的商业可能。同里作为市镇,自然是辐射一方的贸易集散地,而紧靠太湖和京杭大运河的地理区位,也大幅延展了同里的商业空间,强化了它的贸易功能。宋代建镇后,同里渐趋成了
“民物丰阜、商贩骈集”之地。各行业中,尤属米业历史悠久、实力雄厚,及至民国,同里已经成了“江南四大米市”之一,其出产的“白粳”,在上海米市特标为“苏同白”,并一度占据上海全年食米供应的十二分之一。米业、油业的兴起,逐渐带动起了同里的整个商业氛围。明清时,同里即是方圆数十里的商贸集散中心;民国时,英美商人在这看似不起眼的小镇上建起了火油分公司,本地人也办起了经营“洋货”的三友实业社和东莱糖果公司;到抗战前,同里已有
60
多种行业、
600
余家商店。
商品经济的兴盛、士家大族密布的人口构成,以及江南一带整体与西方较早的接触,共同塑造了旧时同里的性格。这在今天仍清晰可见。
初到同里时,有人随口讲了个逸闻趣事,说有时镇上张贴的通知一不小心笔误,都会有
“强迫症式”的老人,看后掏出笔改过来。我想这难得的行为不只是认出几个错字,而是一方水土养成的人们在文化上的严谨。
旧时同里的人口构成,形成了其
“崇文重教”的传统,以至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,总有一大批知识分子由此走出。而商品经济的兴盛和与西方较早的接触,也给予了这些知识分子以更宽的眼界,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清晰、理性地判断内外局势,有革新的意识和能力,免于拘泥于定式。
若是有人肯静下心来,在古镇里走上一遭,沈氏旧宅、同川学堂、丽则女学、南园茶社、陈去病故居
……都会不断提醒人们其背后那些关于革新、革命的陈年往事。而到了今天,曾经在这些陈年往事中驱动着革新、革命的性格舒缓下来了,也让同里以更柔、雅的风格保持了鲜活和多元。在古建筑保护与新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、张力显而易见的背景下,同里古建筑保存的完整、修缮的得当堪称罕见,从中可见当地在文化遗存和城镇发展的关系上正确的认知。在诸多古镇为景区开发的便利而大规模迁出本地原有居民的形势下,同里依然坚持着景区和社区合一的建设格局,以至于当人们厌倦于游人纷攘、整齐划一的商业景点时,终究还能在同里感受到一点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。古镇内部因地制宜的消防设施,逼仄空间的限制下对耕乐堂、崇本堂、退思园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兼顾(耕乐堂同时作为根雕展馆,
崇本堂同时作为水乡婚俗馆,退思园内设有剪纸手艺人工作室)
……无论大的规划,抑或是小的细节,均说明了一件事:老同里的性格,还在。
这样的同里是让人喜欢的,也是能够让人看到一个地方基于自己的传统,所养成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。在该有规矩的地方井然有序,有基本的坚持;在该灵活的地方有所变通,有些人情味儿
……至于究竟哪里该有规矩,哪里又该有变通,估计同里人自己也说不清。不过这样的一个同里,也无怪乎一些挑剔的外地人舍弃既成的事业,甘愿到此开始新的生活。在同里一家精品酒店采访时,它的一位创始人说:“之所以选择同里,正是因为它独有的舒适感和文化氛围”。
同里人似乎并不介意外地人的存在,正如他们也乐于看到几代人迥然不同的生活。早晨你可以看到古镇的老人们点起煤炉做饭,倚在门边、望着河面喝一碗清淡的白粥;夜里在商业区的酒吧街和咖啡馆,你也可以和年轻姑娘、小伙们谈天说地,唱几首或柔情或幽默的歌。老年人、中年人、年轻人、小孩子,各有各的生活,也各得其乐,没谁觉得有什么不妥。身在异乡的同里人也不少。觉得有必要了,就出去走走看看,在外地工作,出国读书,或许三年五载就回来,又或许一走就是几代人,到了思乡心切时,再带着全家老小回来祭个祖,让子孙后代也认一认这片赋予自己性格的水土。原始社区的保留、商业区的开发、古建筑的保护、外来企业的引进、传统生活方式的继续、新的生活方式的接受
……同里在这一系列因素中找到的基于地方特殊性的平衡,使得不同身份、经历的人,不同代际的人,在这个小镇上共享着一个鲜活、多元的场景。
无论大的变革还是小的变通,往往都难以凭空而就。基于经济、知识素养、文化底蕴和眼界的整体
“财富”,则会促成“思变”的意识和能力。今天的同里,沿袭了它的“富而思变”,不必再去想那些既往的内忧外患,倒是可以专注于生活,提供一个宜居的样板。这宜居所指的不只是衣食住行,同时也是鲜活的社区、多元的文化,是使不同的人都能感到舒适的生活空间。
书籍介绍
鲜活多元 景社合一 宜居同里留存千年故事
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 小巷深宅人间情味在
中国国家地理解读水乡富土 以自然之名珍藏古典江南
书籍真实打分
故事情节:4分
人物塑造:5分
主题深度:8分
文字风格:6分
语言运用:5分
文笔流畅:4分
思想传递:3分
知识深度:4分
知识广度:5分
实用性:3分
章节划分:3分
结构布局:3分
新颖与独特:6分
情感共鸣:3分
引人入胜:3分
现实相关:8分
沉浸感:6分
事实准确性:8分
文化贡献:4分
网站评分
书籍多样性:3分
书籍信息完全性:5分
网站更新速度:6分
使用便利性:6分
书籍清晰度:9分
书籍格式兼容性:7分
是否包含广告:9分
加载速度:3分
安全性:7分
稳定性:9分
搜索功能:8分
下载便捷性:6分
下载点评
- 值得下载(99+)
- 图文清晰(277+)
- 超值(162+)
- 盗版少(183+)
- 体验差(306+)
- 经典(200+)
- 二星好评(314+)
- 简单(539+)
- 方便(212+)
下载评价
网友 常***翠:哈哈哈哈哈哈
网友 陈***秋:不错,图文清晰,无错版,可以入手。
网友 曹***雯: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?
网友 冯***丽:卡的不行啊
网友 晏***媛:够人性化!
网友 堵***格:OK,还可以
网友 訾***晴:挺好的,书籍丰富
网友 曾***文:五星好评哦
网友 林***艳:很好,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。
网友 詹***萍:好评的,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
网友 康***溪:强烈推荐!!!
网友 田***珊: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